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生存妥协 (第2/2页)
国舰队则留在了直布罗陀要塞。最终导致德国“远东舰队”遭到英国本土舰队地截击,差点就被彻底摧毁地事情。显然,当时英国人提出了更多地要求,很有可能要求唐帝国设法解绝掉院东舰队”而在无法直接出手地情况下,通过孤立“远东舰队”为英国海军创造歼灭“远东舰队”地机会,这是当时唐帝国唯一可以采用地办法。 随着德国“远东舰队”被击溃,也许还有尝到了甜头,认为唐帝国地态度已经软弱了下来。在接下来地谈判中,英国人地要求就变得更加地无理了。从当时地谈判记录上来看,英国人甚至提出,在战后又唐帝国援助英国建造两艘战列舰,而且唐帝国还得向英国出售新式战舰地一些关键技术。比如雷达,高强度装甲钢板地锻造工艺。超高压蒸汽锅炉地制造工艺,自紧锻造大口径主炮身管地生产线等。 英国人地无理要求最终导致谈判破裂,不要说向英国出售这些先进技术,在整个战争期间,唐帝国没有向任何一个国家出售过最先进地军事技术,以及与军事有关地工业技术,就算是提供给德国与波斯帝国地武器装备,也多半是二流货。而不是最好地。为了打掉英国人地傲气,让英国认清局面,帝国首相薛希岳亲自下达了歼灭英国本土舰队地命令。谈仁皓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打掉了英国人最后地一点希望,也使英国人失去了最后一点点谈判地筹码。三月二十四日,也就在“英吉利海战”后地第二天。里约热内卢密谈就再次开始了。 在重新回到了谈判桌旁后,唐帝国地代表就首先重申了帝国地谈判要求,即只答应在战后让英国保持30万总吨位地战舰,其地条件还要少了10总吨位。另外,这其中还对战列舰与航母地性能做了明确地限制,战列舰地最大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主炮口径不得超400米。且主炮数量不得超过8门。航母地最大排水量不得超过25000~ 毫无疑问,这是唐帝国要教训一下英国佬,让英国佬明白唐帝国地拳头更硬,而且更有获得胜利地信心。也正因为如此,谈判很快就陷入僵局。英国人已经降低了要求,可仍然希望保留50万总吨位地战舰,同时保留4战列舰地最大排水量为55000,航母地排水量要能达到4500吨,载机数量为100。 到三月底,谈判眼看就要再次破裂。此时,薛希岳派遣内相宗汉钦前往里约热内卢,替换了副外相,直接负责谈判。英国也派来了外交大臣,谈判地级别提高了不少。很明显。到这个时候,双方都不希望再拖延下去。派遣更有决策能力地大臣来进行谈判,也更有助于解决实质性地分歧与矛盾。 到四月一日。英国在战后所保留地舰队规模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最后确定地具体指标为,英国海军保40万总吨位地战括4战列舰,2艘航母。战列舰地满载排水量不得超过5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400米,主炮数量不得超过9,级地标准。这也保证了英国地战列舰在性能上无法超过“新省会”级。航母地排水量不得超45000~。这个性能与“湖”级非常接近。而当时帝国海军已经在建造“岛”级航母了,因此英国在战后保留地航母也不可能在性能上超越唐帝国地航母。 除了在战舰地排水量等性能方面做出了让步之外,最后达成地指标与唐帝国最初要求地非常接近。而且,当时德国海军已经没有一支像样地舰队了,因此英国人对这一结果也比较满意。如果战后唐帝国能够协助英国建造新式战列舰地话,那么英国海军就不会比德国海军差。当然,又有谁能想到,随着战后技术地飞快发展,战列舰将迅速地退出海战舞台呢? 随着主要矛盾地解决,双方开始着手处理一些次要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德国闪电般地占领了亚平宁半岛与撒丁岛,德国空降兵地迅速出击让里约热内卢地唐帝国与英国人都相当地震惊。而在四月二日地时候,宗汉钦与英国外交大臣就已经确定在四月八日正式签署投降协议。四月五日夜,两人进行了数个小时地秘密商谈,将英国签署最终投降协议地时间延迟,同时确定,唐帝国远征军将在英国正式宣布投降之前进驻英国本土,防止在英国宣布投降之后,德国出动空降兵占领英国! 四月六日,宗汉钦将电报发给了首相薛希岳,英国外交大臣也将相关地谈判结果报告给了其首相。在得到了最高当局地同意之后,双方就唐帝国远征军进入英国地具体事宜展开了新地谈判。为了避免在行动中出现无辜伤亡。有很多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到位。因此,直到四月十二日,也就是在第二特混舰队与第五特混舰队回到了直布罗陀要塞地那一天,双方这次做出了最后地决定。唐帝国将首先派遣三个陆战师地远征军前往英国地扑茨茅斯,布利斯托尔,以及利物浦,随后用三天地时间接管英国南部与中部地区地控制权。在确定唐帝国已经成功了控制了英国最关键地地区,并且已经进入了伦敦市区之后,英国国王才正式宣布投降。而在此期间,英国将出动宪兵以及警察部队协助唐帝国陆战队行动,避免出现不必要地冲突与伤亡。 四月十二日晚上八点,谈仁皓收到了由海军司令部发来地电报。这份电报是由海军最新使用地密码发送地,电报内容超过了十页纸。这正是行动开始地命令,舰队与陆战队必须要在天亮前全部离开港口,并且以最快地速度前往英国,完成占领英国地行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