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2/4页)
所有的贷款刚刚好,父母俩手中什么都没剩下。 都已经是五十几岁的人了,教他们失了这唯一的依据,要如何从头开始呢?撑着这丬小书店,再加上早餐铺的营收,每个月东补西补也刚刚好可以过活。 二十四岁的元清绮在一间贸易公司当会计,一家三口这样平平乐乐的,也过了下来。 说到底,元家人的个性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能温能饱便已知足,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 然后那天。 那天是星期五,元清绮的年假休不完,所以请休了一天。一大早她就在mama的早餐铺帮忙。 早上九点多,早餐铺的人潮开始淡了,大家已经上学去或进了办公室,元清绮正在洗煎蛋饼的铲子,眼角看到一辆大车往路边一停,一个高大的身影下了车,匆匆进到父亲的书店里。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偶尔有些忘了带纸啊笔啊的路人经过,也会这样匆匆进去买点东西就出来。她并没有多注意,只是专心地去收拾身周的环境。 夏末的早晨还是非常炎热,她满手油腻,发丝微乱,额前的薄汗细细地凝起,元清绮抬高手背轻轻点拭几下,冷不防间,突然感到余光的那个身影没有离去。 她抬起头,眸光有些茫然。那份茫然替她的双眼蒙上一层雾般的迷蒙。 汪迎先站在店门口,定定盯着她。 “…你想要点什么吗?”眼看他盯了好几分钟都目不转睛的,她轻声询问。 他又看了她好一会儿,手上还握着两支刚买的原子笔,然后才慢吞吞地开口。 “培根蛋饼,谢谢。”是很有共鸣感的低沉嗓音。 直到现在她仍然不明白,汪迎先到底看上她什么。当时的她绝对是一身狼狈——即使换个时空地点,她都称不上什么活色生香的大美人“眉目清秀”就算最贴切的赞美了。 她打个蛋,帮他做了一份培根蛋饼,装好了递给他。 “三十元。” 他又没有马上回答了,还是站在那里直勾勾看着她。终于她被看到有些不自在,浅浅的红晕浮上秀白的脸颊。 他的唇牵动一下,丢下五十元硬币,也没有找钱,拿了蛋饼就走了。 她当然知道他是谁,这一带很少人不认识汪家的人。汪家是附近的大地主,光房地产就够好几辈子吃穿不尽,但是真正让汪家发迹的却不是房地产,而是“道上的生意” 早期在混帮派时,汪家人多数秉持着“盗亦有道”的原则,很注重邻里关系,所以他们在地方上的形象反而非常良好。 大约四十年前,汪家决心开始漂白,于是成立了几家正经生意,经过两代的费心经营,如今竟然也成为台湾一个极为著名的财团了。 传到汪迎先父辈的那一代,只剩下兄弟两人,汪迎先的伯父是主事者,他父亲这一系则算是旁支,可是街坊间对于汪迎先的身世早就传出不少八卦。 据说,汪迎先的生父其实就是他大伯。当年当家的和自己的弟妹偷情,先生下了他,他母亲为了向当家元配示威,还故意将儿子取名为“迎先”表示她的儿子是“先来的”之意。 过了两年,那个元配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迎铠”汪迎先虽然是先出生的,到底嫡系仍然不是他。 不过这些坊间八卦,元清绮从小也就当成故事,听过耳就算了。 事实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是在汪迎铠十八岁那年,这个堂弟突然跑到美国去念大学,误打误撞竟然在拉斯维加斯有不错的发展。汪迎铠当然不愿意放下自己辛苦打拚的事业回台湾,汪大伯只好往侄子的身上发展,于是汪迎先俨然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汪家的产业庞大之至。他们拥有银行、证券公司的金融事业,保险业,商用房地产,建筑公司,乃至食品及高科技产业都有他们的投资。汪迎先从二十六岁研究所毕业后,便积极地介入家族事业,如今三十二岁的他早已斐然有成。 汪家男人身上也有一些共通的强势遗传。他们都很高壮,身形挺拔,下颚方正。不是很典型的英俊,却充满阳刚气。汪迎先的脸又比父亲更瘦一些,老实说…如果要故意去想的话,他长得真的比较像他那豪迈的大伯。 某一代祖先的原住民血统让他拥有立体的五官,一八五的精实身材,让他无论穿什么样的衣物都是天生的衣架子,但真正让汪迎先“好看”的,是那股英武逼人、自信焕发的神采;那眉宇间的傲慢,仿佛天地间没有任何难得倒他的事物。 那样高傲的男人,和她这平民小老百姓不会有什么搭轧的,元清绮说服自己。 直到他们的第二次相遇。 身为会计的她必须跑银行,在等待叫号的过程中,元清绮突然又有那种被紧盯不放的感觉! 汪迎先只是随兴地到大厅巡巡看,不期然间又看到了她,那个书店元老板的女儿。 她只是穿着一身很普通的米白素裙与白衬衫,站在忙乱成一团的银行大厅里,安静地等候。 上次在早餐店看到她,好像也是如此。她立于一地油腻之中,仍然是那样自在恬静。 只是出于好奇,汪迎先回去调出元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